组成:金银花 20g、野菊花 20g、连翘 15g、薄荷 10g(后下)、荆芥 10g、蒲公英 15g、苦参 10g。
功效:疏风清热、解毒止痒。
2. 湿热蕴结型(症见耳道肿痛明显、瘙痒剧烈、分泌物黏腻或黄稠,伴口苦、大便黏滞)组成:黄柏 15g、苦参 15g、黄芩 15g、地肤子 15g、蛇床子 15g、马齿苋 20g、苍术 10g、明矾 5g(后下,烊化)。
功效:清热利湿、消肿止痒。
二、熏洗操作方法(因耳道狭窄,以 “熏 + 轻拭” 为主)煎药:将药材(除薄荷、明矾外)加水 500~800ml,浸泡 20 分钟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 15 分钟,关火前 5 分钟加入薄荷、明矾,搅拌融化,滤取药液,放至温热(约 37~38℃,接近体温,避免烫伤)。
熏耳:
取药液 10~15ml 倒入干净小碗中,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遮盖碗口及患耳,利用药液蒸汽轻轻熏蒸外耳道(距离约 10~15cm,避免热气过强),每次 5~8 分钟,使耳道毛孔舒张,利于药物渗透。
轻洗 / 拭耳:
熏蒸后,用无菌棉签蘸取温药液(挤干多余液体,避免药液深入耳道深处),轻柔擦拭外耳道外侧 1/3 区域(避免触碰耳道深部或鼓膜),清除分泌物及结痂,每次擦拭 1~2 分钟。
若耳道肿胀明显,可将浸有药液的无菌纱布条(细而软)轻轻放入外耳道外侧(不超过 1cm),保留 5 分钟后取出,起到持续消炎作用。
频率:每日 1~2 次,7 天为一疗程,症状缓解后可再巩固 3 天。
三、核心注意事项(耳道特殊,安全第一)绝对禁忌:
耳道皮肤有明显破溃、出血或鼓膜穿孔者(包括已知中耳炎病史)禁用(药液可能进入中耳,引发感染扩散);
对配方药物过敏者禁用(首次用棉签蘸药液轻涂耳道口皮肤,观察 10 分钟无红肿再继续);
急性化脓期(耳道流脓、剧痛、发热)需先就医控制感染,暂不自行熏洗。
操作规范:
温度严格控制(37~38℃),避免高温烫伤娇嫩的耳道黏膜(尤其儿童、老人需家人协助);
工具无菌:棉签、纱布需一次性使用,碗具每次用后煮沸消毒,避免交叉感染;
深度限制:严禁将棉签或纱布条深入耳道超过 1cm,防止损伤鼓膜或刺激耳道深部。
症状观察与处理:
熏洗后若出现耳道剧痛、流脓增多、听力下降、耳鸣或头晕,立即停止并就医(可能为操作不当或病情加重);
避免同时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或其他外用药,需间隔 1 小时以上,以防药物相互作用。
生活配合:
保持耳道干燥:洗澡、洗头时用耳塞或棉球堵住耳道口,避免进水;
忌用手或硬物挖耳(尤其瘙痒时,防止抓破皮肤加重感染);
饮食忌辛辣、油炸、酒精,多食清热食物(如绿豆、冬瓜、梨),避免上火加重症状。
中药熏洗适用于轻中度外耳道炎(以瘙痒、肿痛为主,无明显流脓或鼓膜问题),若症状持续超过 1 周,或伴发热、听力下降,需及时就诊(排查细菌 / 真菌感染,必要时结合抗生素、抗真菌药物治疗)。具体配方需经中医师辨证调整,尤其儿童、孕妇需严格遵医嘱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